第917章 望气台(1 / 2)

我的灵异档案 纳兰坤 1732 字 1个月前

提起函谷关,恐怕很多人立即就会想到那个脍炙人口的典故——老子西出函谷关,紫气浩荡三万里。

传闻,周康王朝时期,有一名贤大夫名为尹喜,他少时好观天文,习占星之术,能知前古而见未来。周昭王二十三年,尹喜见天下将乱,便辞去大夫之职,请任函谷关令,静心修道。

尹喜上任后,在关旁结草为楼,称之为楼观,每天在这里观察天象。有一天夜里,尹喜在楼观上凝视,忽见东方紫云聚集,长达三万里,形状犹如飞龙,由东向西滚滚而来,十分惊喜,自语道:“紫气东来三万里,圣人西行经此地,青牛驾车载老翁,藏形匿迹混元气。”

这便是老子西出函谷关的典故,而最有名的《道德经》便是老子在此著就。

道德经实际上又分为上下两卷,上卷言宇宙根本,含天地变化之机,蕴神鬼应验之秘;下卷为《德经》,言处世之方,含人事进退之术,蕴长生久视之道。

尹喜得到道德经后终日在楼观之上修习,初时不甚明了,诵之口熟,渐渐品出其中妙蕴。后终于悟出真谛,修成大道,成为文始先生无上真人。

虽然这只是传言,但也算是言之有物,道德经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,当初在昆仑境的时候,青石道人便以道德经为引,帮助糜益突破到第四境界中期,里面很多话初读简单,可细细琢磨,却又蕴含着天地至理。

也难怪后来会有尹喜得道成仙的传闻,如果真的能将道德经悟透,未尝不能逍遥。

这函谷关可以称得上道家起源之地,我这个道家护道之人来此倒也算是来对了地方,正好可以领略一下道家的传承文化。

只不过等我来到函谷关以后,才有些大失所望,至少道家文化是别想了,都是一些披着道袍,打着幌子的入世之途,至于道家思想中的清静无为的别想了,倒是那个无所不容被他们运用的很好,可谓是财源滚滚,一日千金。

实际上,这种现象早已普遍,真正还能坚守底线的几乎没有,就算有也是隐居在山野之地,轻易不会被外人发觉,更不会有源源不断的游人。

我这次之所以来这里,便是因为连山大师说七日之后天门秘境途经此处,所以我来此守株待兔,有天门令在,只要靠近天门秘境一定范围就会自动感应,然后凭借天门令打开入口。

至于能不能打败守门的混沌兽进入天门秘境,就连连山大师也不怎么看好,因为在他看来,那实在太难。

可即便明知道此行很难,我也不得不来。

曾经的函谷关是一座巨大的雄关,也是兵家必争之地,可眼下,这里却是闻名的景点,就连那座巨城也是后来重新建造的,至于其他的景观建筑就更是数不胜数了。

虽然离着连山大师所说的七日之期还有一段距离,不过我仍旧早早的就来了。

在函谷关有一座楼叫做瞻紫楼,也叫望气台,是当年尹喜观察天象之地。

不过眼下的望气台却不是当年尹喜建的那座,而是后来在原址几经重建。

我来到望气台,登高望远,不得不承认,这里的视线的确不错,可以将函谷关的景致尽收眼底。

此时是旅游旺季,这天下闻名的函谷关自然也不例外,不说人挤人,但也是络绎不绝,如果是晚上还好,可要是白天在这里弄出什么动静,必定会引起围观,引发轰动。

“难不成要把他们都赶走吗?”我不禁皱起眉头,这绝对是下下之策。

“算了,反正也不是真正的望气台,等我将真正的望气台找出来再说。”我随后否定了一开始的念头,决定还是先把真正的望气台找出来再说,毕竟这么多年下来,这里的地形跟当初早就发生了变化,地形一变,周围气机便随之变迁,以前的望气台恐怕也再不复神奇之处。

而且这望气台也不是随意所建,而是根据周围地理分布,气机牵引,甚至还要契合周天,如此才才是真正的望气台。

我找了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坐下,然后闭上眼睛,如同入定,意识缓缓散发出去,顿时间,以我所在为中心,周围的地形顿时入我识海,一座虚幻的,小型的函谷关出现在的脑海。

同时,我也不断的推演着这里的地形变化,根据地势找出中心之处。

这一坐,便是整整一天,当我天人合一之后,虽然明明还坐在那里,但周围来来往往的行人却无一人所见,直接把我当成了空气,这样一来,自然不会有人打扰我。